首页 | Beoplay 中国官网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职场生涯 > 职场新人 转变观念天地宽-->

转变观念天地宽

发布时间:2009-12-18 浏览量:1488 二维码

    我国目前仅村官就需要500万名。相关部门统计显示,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,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400多万人。这一数字说明大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就业空间。

    近年来,就业难成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的课题,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高达610多万,合计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 8 0万毕业生,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;再加上去年来的金融风暴,让大学就业难的现实更加严峻,问题更加凸显。对此,国务院专门出台了七大促进就业政策,中央财政在促进就业方面投入公共资金42 0亿元。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23个省市也先后出台相应的公共政策,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。

    尽管现在工作是不好找,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就业的机会。我们看到,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,一方面是基层人才缺口巨大,急需各类专业人才。在我国相当多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,多年都无法引进一个大学生。我国目前仅村官就需要500万名。相关部门统计显示,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,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400多万人。这一数字说明大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就业空间。

    既然大学生数量从总体上还是缺乏的,为什么又会出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?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:一是大学专业设置与时代发展相脱节。二是人才市场机制不规范、不健全。三是多年来大学不断扩招。四是用人单位存在错误用人观念。五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。但以上等等大都是强调了外部原因和客观环境,在主观上,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也是导致就业难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。如全国人大代表任正隆说:“大学生不好找工作不能只从外部环境找原因。现在大学生竞争能力太弱,而且在就业当中还存在着高不成、低不就的不良心态,就业思路应该转变。”

    中国自古就有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说法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大学生一直被称为“天之骄子”,是时代的宠儿。整个社会以往的观念是,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,大学生就是天然的候补“白领”。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普遍出现就业观念上的偏差,职业定位较高,难以屈就。还有许多农村来的大学生,把“上大学进而在城里找个好工作”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,觉得好不容易从农村考入高校,毕业再回农村没面子。加上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,娇生惯养,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、工作轻松、待遇丰厚的地方。

    在这些就业观的影响下,很多大学生都只愿意留在大城市就业,不愿意从基层做起,不愿意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。只愿意去大企业、政府机关就业,不愿意到中小城市、中小企业去工作。资料显示,近年来,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.8%,在京、沪、津、鲁、苏、浙、闽、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.6%,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.2%。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,也有约70%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。另据调查发现,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%左右,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%左右。

    由于毕业生存在就业观念陈旧、择业定位偏差、缺乏吃苦精神等主观因素,在就业中出现了好的干不来,差的不愿干,高不成低不就“有业不就”的现象,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迈进,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需求的调整、就业竞争的加剧,大学生也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,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,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。

    首先,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。在美国,大富豪的孩子七八岁时可以在街头为别人擦皮鞋挣零用钱;在经济不景气时,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到餐馆应聘求职。俗话说,行行出状元。无论是上山还是下乡,还是从最底层最没有“出息”的起点干起,只要是尽己所能,对社会有利,一样是展现自己的能力,一样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    其次,面对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。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,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“象牙塔”里的“阳春白雪”,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,正确判断整体的就业状况,根据市场实际状况,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,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。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,要树立志在四方的抱负,到中小城镇、农村,到基层、西部省区寻找发展的空间。

    第三,先就业后择业。有些大学生片面认为“一次就业定终身”。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,不断改变生活环境、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。在一个岗位、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,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。因此,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“完美”,完全可以先就业,在这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,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。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,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。

    第四,自主创业开拓就业新天地。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,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。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,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,做一个好员工,缺乏开拓创新胆识,缺乏艰苦创业精神。创业实际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。大学生要注重发挥自己的创意,争取变择业为创业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全国政协常委姚守拙建议,通过加强创业意识培养,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,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。

    第五,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。现在,“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”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方面之一。另外,有些大学生平日在家过度依赖父母,缺乏必要的独立,有的甚至在应聘时还要父母陪同,自己都不敢说话。如此这般,哪个企业还敢聘用他们呢?因此,大学生应注重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,积累工作经验。同时加强独立性,不断提高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    总之,越是就业难,大学生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既不要好高鹜远,也不要为一时的找不到工作而自暴自弃。应该以扎实的知识准备、求真的精神、谦虚的态度、顽强的毅力勇敢地面对现实,去闯荡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。当然,客观环境也是要改善的,例如政府加强人才市场建设,完善就业政策,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,转变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等,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大学生就业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摘自:《中国大学生就业》

XML 地图